邮箱: @ 密码:
>> 新闻集萃 >> 社内要闻
赵海英:中美经济、金融关系之今论
发布日期:2018-01-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以全球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之身份,中美经济、金融之关系演变一直在镁光灯下,备受全球瞩目。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风险官赵海英看来,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金融以及综合国力的对比已经沧海桑田。而今,业界所期待的,是中美之间在发展经济中厘清脉络,以期达成更多共识。

“古人称30年为一世,世界自有它自己的周期和规律,大概每隔30年,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谈中美经济、金融关系之更迭,赵海英感受颇深。

“我1986年留学美国时,口袋里只带了20美元现金,我的行囊里是一年四季会用到的几乎一切日用品,牙膏牙刷、杯子、被子等,因为担心去美国之后买不起。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而是那一代留学生共同的经历,因为198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不过20亿美元而已。”回忆当年的求学经历,赵海英至今仍唏嘘不已。

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近30年过后,中国经济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用赵海英的话说,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很有规模,市场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而美国则由于过高的杠杆以及过多的超前消费,爆发了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中美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及博弈的性质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2008年以来,我国无论经济还是金融又都取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从我出国那年中国外汇储备的20亿美元,到今天这个数字变成3万多亿美元,足以说明很多问题;而欧美国家则不得不用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来拯救其经济及金融市场。”赵海英这样说。

聚焦当前,中美经济、金融领域有两条备受关注的“脉络”。

一条脉络是货币政策,众所周知,美国在多年开动印钞机之后开始了缩表和加息,一些业界人士甚至由此替中国货币政策走向“捏把汗”。

而在赵海英看来,虽然美国已经走出了2008年的经济“重症监护室”,但其仍处于由危机转为正常化的恢复过程中,经济仍比较脆弱,政策也很难“任性”。相比之下,中国可以出的筹码仍然很多:“当前的中美博弈格局下,美国已经无法做到一家独大,美国制人但不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比如说,以前美元及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可以不负责任,而且没有后果,但现在情况则不一样了。当前,无论从中美双方的综合实力还是经济所处的状况来看,并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双方博弈难分伯仲,相互影响都很大,相关政策的出台都需要谨慎拿捏。”

另一条脉络是税改话题。“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税改政策可能会导致大量资本往美国的回流,人民币国际化将触及美元核心利益,不排除美国会借经济短期向好之势,祭出美元利器,由此给我国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赵海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的核心。

在她看来,人民币虽已加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但当前仍不是硬通货。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是金融体系却依然不够成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仍无法支持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即使在没有强烈的外部冲击的情况下,金融风险事件仍频频发生。从2013年的“钱荒”,2015年的“股灾”、“811汇改风波”,到2016年的“债灾”都反映了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脆弱。随着特朗普税改等政策的推出,外部冲击加剧,迫切需要加大国内金融改革和监管改革的力度,完善监管协调。

“同样,能源有很强的金融属性,美国能源政策清晰,对中东采取强硬政策,推升能源价格,提高国内产量。而能源价格上升势必对我国经济、金融形成不利影响,应密切关注能源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及金融稳定的影响。”赵海英这样说。(记者 崔吕萍 本文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8-01-02期05版)